九曲黄河蜿蜒东流,在开封市柳园口林公堤畔勾勒出一道独特的生态与人文脉络。9月16日,记者走进柳园口乡,感受黄河治理带来的沧桑变化,见证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。
一条条道路平坦整洁,一排排小楼错落有致,和尚庄村横跨黄河大堤南北。“我们都是黄河改道时逃荒来的,靠着黄河的土地谋生,也跟着黄河的治理一步步过上安稳日子。”92岁的村民焦万岭说:“过去这里是黄沙漫天,黄河大堤又窄又陡,一下雨全是稀泥。如今,大堤已被加固拓宽,两侧绿树成荫,比城里的公园还漂亮嘞!”
生态环境的改善,不仅是面貌之变,更成为发展之基。受黄河水滋养,柳园口土地肥沃,尤其适宜特色种植。在柳园社区的羊肚菌种植基地,20多个大棚整齐排列。负责人杨冬冬正带领村民翻土、杀菌,为新一茬的种植做准备。
“土地流转以后,我们规模化种植,带动了周边就业。”杨冬冬说,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,采收期还能提供150多个岗位,日均工资100多元,许多妇女和留守劳动力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变化不止于一村一产,行走在林公堤畔,处处新风扑面,群众展露笑颜。这座由林则徐主持修建的防洪屏障,不仅守护开封百姓安澜,如今也成了柳园口乡乡村振兴的“黄金轴线”。
靠山吃山靠水吃水。柳园口乡党委书记冯子豪说,当地依托独特地理优势,逐步构建起“南北分区、三产融合”的发展新格局。林公堤以北的柳园社区集中流转3688亩耕地,规模化发展羊肚菌、芍药、连翘等中草药种植;大堤以北的滩区则通过引进优质经营主体,推动集约化开发,持续提升土地效益。
卜里寨的河南老字号“百年白记”通过收购本地花生、免费技术培训、技术服务等,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,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;大马圈社区大力发展富硒小吊瓜特色种植,成为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;传统钩编手工艺也借助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市场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。
从防洪防沙到生态宜居,从传统种植到多元产业,柳园口乡的变迁是黄河治理的一个缩影,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见证。黄河依旧东流,但岸边的日子,早已换了新颜。